環境資訊協會編輯部企劃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一詞在報章媒體上大量出現,但是,總令人有點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談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不免要回溯到自然保育的歷程。在過去,保育的工作往往侷限於一些瀕危的物種,尤其是大型的哺乳類如熊貓、象、犀牛、虎、鯨豚,或是某些特別漂亮而受到人們大量捕捉的物種如珠光黃裳鳳蝶、長臂金龜,或是如鳥類、魚類、龜類…等,以致於發跡於英國的國際保育組織WWF即以中國的熊貓為其標誌。即使到今日,仍有許多的保育工作偏重在這些少數的瀕危物種上。

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

但是,在整個保育工作的推展過程中,保育人士或學者發現,在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去保護這些少數物種的同時,卻有更多的物種面臨絕種的命運,而且隨著文明的發展,物種消逝的速度以過往百千倍的速度在消逝。生物多樣性的提出,最重要的就是在觀念上打破傳統過於強調單一物種保育的方式和價值觀,強調任何生命都有他存在的價值,無關乎其外貌可愛與否或是否瀕臨絕種,猶如佛教人士所談的「眾生平等」的概念。希望藉由觀念的改變,增加人們對生命本質的關懷,從源頭減緩生物的滅絕。

舉例來說,我們決定一塊土地的開發,不再只是思考上頭有沒有任何台灣特有種或瀕臨絕種的生物,而是住在其上的所有生命,也就是其多樣性即具備保育的價值,甚至可說他們本身存在的價值並不亞於人類或其他物種。又如棲蘭檜木林的保護運動,就字面上似乎是在保護檜木林,但保育人士所真正關切是以檜木為主的整個生態體系的保存,包含了棲息在檜木林上的所有生命。否則,檜木林在林務局與退輔會的經營下,並未有面臨絕種的急迫性,何以保育人士如此心急?或許可歸因於對生物多樣性的保存價值的岐異。若就傳統的林木經營,事實上退輔會的作法雖有爭議,但並無重大過失;但若就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我們會發現傳統營林所用的林下清除(指清除森林底下的灌、雜木),或是大面積單一物種的栽植方式,如現今的溪頭與杉林溪等地區,雖有整齊劃一的林地,但其生物相或生物多樣性,相較於原始林而言,就十分貧乏!至於後續所衍生的原住民自治運動,或是國家公園設立的爭議,或許亦可從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找到新的共識。

不過,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不只突破傳統物種保育的觀念,更從物種多樣性的保育,擴展到基因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的層次,近年來還有人將其擴展到文化多樣性的範疇。

基因是適應環境變動的基礎

基因多樣性的重要,在於他的豐富性隱含著生命對環境變動的適應力。即使環境劇烈的變遷,但總或許有些基因可以發揮功用而維繫生命。殺蟲劑和昆蟲之間的爭戰可說是基因多樣性的表徵。即使昆蟲面臨在各式各樣在自然界並不存在的人造殺蟲劑,總能有少數昆蟲存活下來,繼而繁衍出具抗藥性的後代。因此,基因多樣性可說是物種面對大自然變化時生存與否的基礎。

此外,在生物科技發達的現今,基因多樣性也提供了生物科技豐富的素材。在醫學上成為疾病的解答,或是新藥開發的利器;在農、林、漁、牧品種改良上,更因為打破了傳統育種的藩籬,可以輕易的進行跨物種間的基因交換,高生產力、抗病性、抗藥性…等基因則成為專利與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不過,也有許多科學家擔憂在醫學的發展可能會導致基因多樣性的減少,例如因為紅血球發育不全的地中海型貧血患者,卻擁有抵抗虐疾的優勢。所謂高生產力、抗病性的基因,也可能代表著擁有這些基因的物種,可能成為脫柙猛虎。面對大自然無法預期的變化,我們是很難去定義什麼是好的基因,又什麼是壞的基因。

生態系崩潰基因亦無法保存

雖然生物和自然環境會透過演替的過程而相互影響,但是,生態系多樣性的重要,仍可從棲地或土地的多樣性來思考。因為,環境的破壞可說是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一旦環境遭受到破壞,不僅是棲息在其上的物種無法生存,整個生態系將為之崩潰,基因多樣性也難以保存。例如墾丁的珊瑚礁生態系,在遭遇到核電廠的溫排水與當地居民的破壞之後,珊瑚大量死亡,繼而依賴珊瑚為生的許多生命也瀕臨消失,整個珊瑚礁生態系即面臨瓦解的命運。原本豐富美麗的海底景觀成為一片淒涼而少有生趣的畫面。

什麼叫做瀕臨絕種的動物?

所謂瀕臨絕種的動物,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由於環境污染、棲息場所被破壞、環境因子的影響或人為的濫殺,使數量急遽減少,而有絕種危機現象的動物。

然而,究竟那些動物有瀕臨絕種的危機呢?這並不是憑空而說的,需要經過周詳的調查,然後經地區性和世界性野生動物保育組織的評估而釐訂。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育組織有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國際動物保護協會、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國際鳥類保護會議、國際水禽研究局、東非野生動物協會及尚比亞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等。

寶島臺灣,目前也有兩個有關的動物保育組織,那就是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根據上述世界性野生動物組織在一九七三年做的調查得知,全世界瀕臨絕種的哺乳類動物有海牛、鴨嘴獸、北極熊等二百九十四種;鳥類有黑長尾雉、白鸛、藍腹鷴等二百八十一種;爬行動物有印度巨蟒、鱷魚等八十六種;魚類有腔棘魚類、肺魚類等七十九種;兩棲類有巴拿馬金蛙、中國大山椒魚等二十九種。

四、我們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瀕臨絕滅的動物

台灣的野生動植物世界確實多彩多姿。那是億萬年演化的成果,我們應珍視愛惜牠們。人類科技發展,大幅改善生活環境之餘,也相對地限制、甚至危害到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現在我們應能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留給牠們生存的生存的空間

如果我們都少用一些紙張,或儘量使用再生紙,我們就可少砍些樹來做紙漿。如果我們妥善規劃都市、農牧地,我們就可以多留一片森林。森林是野生動物的家。如果我們的工廠、養豬場能做好廢水處理,我們的河川、湖泊,也將恢復其原來清淨的河水和湖水。那也是許許多多動植物的家。

最近政府大力倡導環境保護,設立四座國家公園,也劃出很多自然生態保留區,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保留野生生物生存的空間。另外對於瀕臨絕滅的野生動植物.,除劃定其特定的保護區之外,還由專家學者進行其復育的工作。

例如梅花鹿。據歷史文獻,牠們曾經是台灣的山野中,最常見的美麗動物。由於國人迷信鹿茸、鹿鞭等的藥效,遭受濫捕,民國58年或73年以後,台渲島上就再也看不到野生的梅花鹿了。所幸動物園與民間尚飼養著相當數量的梅花鹿,目前已由專家學者在實施其復育計畫,使這些美麗的梅花鹿,能重新活躍於其自然環境。對於環頸雜、珠光鳳蝶、櫻花鉤吻鮭、台灣獼猴等台灣特有種,也都有類似的復育計畫,都劃出適當的復育環境,俟繁殖足夠的族群大小後,慢慢使牠們回歸大自然。這項復育工作並不單純,需要長時間的耐心、愛心、以及細心規劃。

食補的觀念

國人對於稀有生物似乎都會聯想到其藥效其實野生動物的肉和我們所飼養家畜的肉,在成份與營養價值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論味道則可能還遜色一些。但,有些國人到山野休閒之餘,總要嚐一嚐「野味」,也可能買回來「補」身體。這些都可能只是好奇 但,對於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則是浩劫!

寵物與放生

有些喜歡動物的朋友,都要養寵物。養狼狗、貴賓狗、波斯貓、金絲雀等。這並沒什麼不對。因為這些動物本來就是家畜家禽。但,有些人卻要養野生動物,例如,獼猴、蜥蜴其至老虎、猩猩。這些人可能很疼愛這些動物.但事實上,他反而在加害這些動物。因為許多野生動物根本就無法適應在人類所分給牠的環境中,做常態的生活,不但無法使其繁衍後代,常常就是縮短其壽命。另外他們可能不知道還有一個背後很殘忍的事實。獵人常常為了活捉一隻幼猴〔或幼猩猩〕,必須先殺掉牠的父母猴,甚至其一家族!因為牠們仍有母愛,為營救幼猴可能捨命相救。

放生似乎在做善事。但被釋放出去的野生動物,往往都回不了家,因不能適應新環境,仍然難逃一死,或又被捕回去,再被賣一次。事實上,就有專捕野生動物,例如烏龜、野鳥,供人放生的「生意人」。在這一種情形下,還能以做善事的名義,買鳥獸來放生?如果真正要放生,要做善事,還是有機會。例如:在9月中至10月初,到恆春半島的山野間巡視。很可能就會發現「烏仔踏」上被困的紅尾伯勞,小心解開纏在腳上的繩子,幫牠脫困,這樣才是真正的放生,真正的做善事。或許伯勞會咬疼你指頭,但比起牠們所受之苦,實在算不了什麼。

絕種的原因

大約一萬年前猛瑪象絕種,1870年鵲鴨絕種,都是演化路程上,因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自然變化而絕滅的例子。但,最近才絕滅的許多動植物,都歸因於人類活動,有的是直接影響,也有的是間接原因所致。

為肉用或毛皮資源而捕殺,或當做農作物或家畜的害獸而獵殺與濫殺,都算是直接原因。上述之旅鴿及許多地方的野狼,都屬於這種情形。另外北美產的卡羅萊納鸚鴿,也以果園害鳥罪名而被大量捕殺,終於在20世紀初絕滅。此外,印度洋毛里斯島的渡渡鳥,北大西洋的大海鴉,紐西蘭

的巨鳥-莫滑〔俗稱恐鳥〕,非洲產的藍背玲羊等都因濫捕而絕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