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圓翅鍬形蟲Neolucanus doro Mizunuma
我的發現:我在北縣xxxx點的一座小樹叢發下這種泥圓翅鍬形蟲,本隻已經打破最小紀錄,但是該區域我發現體型都不大,我採集到12公2母,平均最大值只有2.5cm,我帶回一公一母,本來打算繁殖,沒想到隔天該個體皆死亡,我個人認為這是特殊亞種。
特徵:中型鍬形蟲, 體長25~40mm。體色黑色,翅鞘黑色至橙褐色。不同族群平均大小有差異,翅鞘顏色比例也有所不同。♂大顎短,大型個體大顎端部有一上齒凸。♀類似公蟲,體型較圓,後足附節明顯較公蟲短。
分布:特有種,主要分佈於中部500~2000m山區。北部新竹縣海拔近2000m族群被視為是亞種(洞口氏泥圓翅鍬形蟲),中部主要分布地為 台中縣 鞍馬山,台中縣 八仙山、南投縣 埔里東光及模式標本產地 南投縣 仁愛鄉合望亦為重要產地。另外 阿里山及南橫亦有分布。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7.p.pixnet.net/albums/userpics/7/0/1823170/49c4a97706af4.jpg)
屬名中『neu』顯示本屬是『新』的一屬鍬形蟲,是由鬼豔屬(Odontolabis)鍬形蟲分出的屬。本屬在台灣的種類除大圓翅鍬形蟲為日夜都出現外,其餘皆為日行性鍬形蟲,少有夜間發現紀錄。除紅圓翅鍬形蟲為全島性分部外,北部、東部為中華圓翅鍬形蟲,泥圓翅鍬形蟲主要分布於中部,但北部新竹、南部嘉義、高雄亦有族群存在,小圓翅鍬蟲則中部以南為主。在各種類的可能交錯分布區域出現一些尚待釐清的種類,目前並沒有書籍交代清楚,期待近期要發行的鍬形蟲新書,能提供更新的資訊。
泥圓翅鍬形蟲海拔分布主要在500~2000m間,埔里附近的族群則分布在較低的範圍,400m左右的地區就偶爾出現。各產地族群關聯性似乎不高,且大小、長相、習性也多少有所不同,加上各地成蟲出現的時間也不同,也因此引起部分蟲友的興趣,是有很大想像空間的一種鍬形蟲。因為公蟲不具特化巨大的大顎,泥圓翅鍬形蟲和同屬的其他種類一樣,屬於較冷門的一群。
部分參考資料:鍬形蟲54 遠流觀察家口袋書 張永仁著 汪澤宏審訂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白條金龜 Polyphylla taiwana (Sawada, 1950)
紅褐色背部鞘翅兩邊各具3條白縱線是其特點因此稱白條金龜,
蟲觸角鰓葉部特別發達。頭部與前胸背板黑褐色具相連白色縱條。
體長: 27-34mm。
1.5-8月出現。
2.中低海拔夜行性蟲種 。
3.具趨光性,採集以尋燈光為主。
簡介:台灣白條金龜在貢寮xx點並不常見,我在貢寮xx點千辛萬苦才採集到2隻,皆為公蟲,成蟲很脆弱,採集後2天就死亡,因此飼育應該可說是遙不可及,該蟲吃植物,不吃果凍,千萬不要搞錯。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7.p.pixnet.net/albums/userpics/7/0/1823170/49c4a976cd0c1.jpg)
2008.7.14 吳碩文於貢寮xx採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麵包蟲和超級麥皮蟲是一般普遍寵物的飼料,我現在分析一下麵包蟲和超級麥皮蟲的不同。
↓這就是不同...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7.p.pixnet.net/albums/userpics/7/0/1823170/49c4a9766c3e3.jpg)
麵包蟲是大部分觀賞鳥的高蛋白食品,牠具有生長極快、繁殖力極強及飼養方法簡單的優點,學會飼養麵包蟲,不僅可以供自己的愛鳥享用。
麵包蟲的整個成長過程約為4個月左右,飼養方法也比較簡單:
將盆壁光滑的搪瓷盆或陶瓷盆刷洗乾淨,加厚度10公分左右的麩皮,然後將麵包蟲放進去,上面再撒一些麵粉或玉米粉,蓋上幾片菜葉或菜片,南瓜、西葫蘆、黃瓜、大白菜、圓白菜、小白菜等均可,這些菜葉既可供麵包蟲食用,也能增加濕度。然後將盆放置在室內溫度較高的地方,一般為22~25℃,濕度為50%~60%。麵包蟲從卵孵出到成體要經過6~7次的蛻皮,大約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才能變成成蟲(黑殼蟲)。平均體長32毫米,體寬3.5毫米,平均體重0.2公克,個別的體重可達0.25公克,變蛹後,蛹長17毫米,體寬4毫米,平均體重0.1公克。
麵包蟲的變蛹過程是先從頭裂開一小口,尾部開始蠕動,皮慢慢從頭頂往後蛻,經5~10分鐘就可全部蛻完,蛹全身為乳白色,經5~6個小時以後變為深黃色,再經過3~5天蛹開始變成成蟲(黑殼蟲)。成蟲經過交配,2~3天後就開始產卵,這期間可在盆內放入一些葉菜,一方面可以供麵包蟲採食,另一方面可讓成蟲產卵在葉菜上,卵為乳白色,像小米粒一樣大小,所以需注意剩餘的葉菜不能扔掉,以免將蟲卵同時扔掉,卵經過9~10天孵出幼蟲,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幼蟲在麥麩中蠕動。這時可把乾菜葉取出,在麥麩上再蓋一層新鮮菜葉和麵粉或玉米粉等供幼蟲食用,幼蟲便會很快長起來。![](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7.p.pixnet.net/albums/userpics/7/0/1823170/49c4a976a5fbf.jpg)
在麵包蟲的繁育中,應挑選個體大的蛹留種,單放一個盆中作為產卵用。這樣的幼蟲大小基本一致,而且在更換蟲屎時也不會將蟲卵篩出。餵鳥時可先將個體大的挑出來餵,對已經變成蛹的可挑出放入另一盆中,再繼續繁殖。大小不同的麵包蟲應分別飼養,一盆麵包蟲喂餵完後,要再進行繁殖時,應將舊盆清洗乾淨再用,在麵包蟲的養殖過程中,應經常檢查麥麩是否吃完,如已吃完可用篩子把蟲子篩出,更換新的麩皮,盆內麩皮變黑後可撒上少許新鮮的鼓皮和麵粉、玉米粉等,要經常更換新菜葉,每次不要放得大多,供蟲食用的新菜葉應增加濕度,但不宜放得太多,以免飼料變質長黴,麵包蟲在養殖過程中,每隔兩三代就應引進一些新的、個體較大的種源,以免由於近親繁殖使蟲子的體形體質越變越差。
部份文章轉載至如何飼養麵包蟲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