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的世界觀...日本說的蠻有道理...
諷刺漫畫家很喜歡拿地圖來大做文章。例如,網路上流傳著許多不同版本的「The World According to Americans」,譏笑美國人的世界觀。上面這個版本標示著:加拿大是無人居住的地方、墨西哥人是來幫我們洗衣服的、亞洲人幫我們製造東西、澳洲都是袋鼠、格陵蘭住著聖誕老人。更諷刺的是,中東住著邪惡者,應該把炸彈丟到那裡去;而非洲,則從地球上消失了。
漫畫家當然更不會放過小布希。

在小布希眼中,德州是美國的中心、討厭的加州則是邪惡帝國的一部份。邪惡帝國的首都,位於伊拉克。法國雖然是我們的朋友,不過很討厭。日本則是我們的銀行、美國的第 51 州。澳洲 (或許是奧地利) 大概在南極。
其實早在小布希之前,雷根就已經被狠狠地調侃了一番。

在雷根眼中,美國東北部住著民主黨人與社會福利的乞丐。酸雨國 (加拿大) 與柴契爾國 (英國) 是我們的附庸,歐洲有我們的飛彈。臺灣是「我們的中國」,真正的中國則是「他們的中國」。日本是一家汽車公司、中東是我們的油田。
最近,中國的網路上開始流傳一張「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引起軒然大波。

在上海人心中,江北人都是要飯的、東北人是暴力犯、西北人是騙子、新疆人是小偷。北京有沙塵爆,四川有好吃的東西與漂亮妹妹,福建、廣東則有危險而奇怪的語言。至於內蒙、西藏、雲貴、兩湖,屬於未知的異次元空間。
有沒有「臺北人心中的臺灣地圖」?這種東西是導致口誅筆伐的引信,會讓很多人不爽。所以我就不方便在這裡公開了。
以下看了笑笑就可以...台灣人度量大
.
.
.
.
.
.
大陸人心中的中國




韓國人的世界觀....對全都是你的....
轉載:
http://blog.pixnet.net/allen880808/post/17544042
http://tw.myblog.yahoo.com/kevinyang300/article?mid=1982&prev=2000&next=1957
http://blog.sina.com.tw/cody/article.php?pbgid=39763&entryid=578436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國大鍬形蟲分布於中國境內黃河以南、青康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區域,原先被認為是Dorcus curvidens curvidens的亞種,直到日本學者 北協和光 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本種與Dorcus curvidens curvidens分布有重疊的部分(在同一棵樹上採集到),從此發表為獨立種。 與Dorcus curvidens curvidens相較,本種體表較粗糙、前胸背板之彎曲較明顯,且一般而言體型粗壯的多。
由於其獨特的粗壯體型, 近來在日本掀起一陣競相飼養的風潮,不論是飼育品尺寸或飼育方式都有再開發的空間。
各產地的外型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個體間差異也很明顯,目前沒有辦法整理出一個有系統的標準,一般產地辨識仍以昆蟲商提供為依據。
生活習性
和其他大鍬一般,能越冬羽化的個體通常會較大。
個性緊張敏感,不容易看到交配、進食的動作。
辨識方式
和日本大鍬形蟲相當相似,但是大顎較粗、彎一些,內齒與大顎重疊部分較多,前胸背板邊緣也較流暢,但是還是會因為各產地不同而有一些差異。 前翅上一樣有許多平行的縱條,小型個體及母蟲較為明顯。
分 布
中國東南部及西南部。
體 型
♂:42~83mm ♀:22~53mm
成蟲壽命
1~2.5年
◆成蟲飼育◆
適宜溫度
22~28 ℃
餌食
果凍、水果
飼育環境
微濕木屑,果凍常備。
產卵環境
稍微乾一點的產卵木60%直立埋在較細粒的發酵木屑中,母蟲會在產卵木中產卵,二個月後可開始回收幼蟲。
產卵有季節性,大約在3~5月及9~11月時是比較適合的產卵季節,把控制的溫度稍微調高一點點(25度左右)會有比較好的產量。
產卵木使用
大型產卵木,軟硬皆可。
產卵量
10~40顆
蟄伏期
♂:3個月~4個月以上 ♀:4個月~6個月以上
◆幼蟲飼育◆
目前以台製菌瓶來飼養已經可以得到不錯的成果,幼蟲相當健壯好養,幼蟲期較日本大鍬或其他品種大鍬為短,應該算是大型的大鍬形蟲中最短的,我們曾有公蟲三個月即羽化的紀錄。
幼蟲食量不大,公蟲通常一至二瓶就可以吃到羽化,母蟲則只要一瓶一公升的就可以了。用發酵木屑飼養,公蟲體形會稍小一些,母蟲則差異不大。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名:台灣鞭蠍
學名:Typopeltis crucifer
英名:Taiwan Whip scorpion
台灣的有尾鞭蠍,身上帶暗紅色,身型比美洲的少很多,卻「酸」很多。
近日,有些遊客發現馬太鞍濕地毒蠍出沒,膽子小一點的女姓遊客有些可嚇得花容失色。光復鄉公所農觀課表示,其實遊客看到的不是蠍子,而是外型類似毒蠍的鞭蠍。
光復鄉公所農觀課葉國政表示,鞭蠍是種非常奇怪的動物,長相十分獨特,除了外型看起來像蠍子,前端有兩隻大螯外,長橢圓的腹部還伸出一條帶有觸毛的尾鞭,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經常以為是印象中的毒蠍。事實上鞭蠍和毒蠍在生物分類上,相隔十萬八千里。
葉國政指出,這種鞭蠍主要是以捕食小型節肢動物為主,不會攻擊人類,更不像蠍子覓食般用尾端倒勾刺中獵物,主要依靠前端大螯;不過,鞭蠍遇到危險時,會從腹部的肛門腺噴出刺激性氣體醋酸,味道只能用「好香好濃」形容,如果不保持適當距離,據說會刺激眼睛、呼吸道,亦可能對皮膚帶來傷害。
葉國政說,容易使民眾誤認的鞭蠍有個特別渾名,有些人稱牠為雷達蠍,因為牠在警戒時,尾部高高翹起,就像雷達車似的,模樣可愛。
下次再到馬太鞍濕地看到鞭蠍時,千萬別以為看到蠍子,保持適當距離好好觀察牠,畢竟國內關於牠的研究有限,主要仍依賴日據時代田野調查學者做出的研究。


部分轉載:http://bb.ttv.com.tw/BB/viewtopic.aspforum=44&topic=173037&Page=1&total=6&TP=1&keyword=
a270188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